从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开始,互联网广告也随之发展了将近30年。
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:
门户网站广告
门户网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浪、搜狐、网易、腾讯,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对新闻报道的实时性远高于纸媒。
不过由于当时国内对互联网的认知度不高,门户广告并没有取代纸媒、电视、广播、户外等广告形式成为主流。因此,当时门户网站流量通常打包售卖,采取CPM、CPT的计价形式。广告销售顾问提前与客户确定广告的位置、内容、展示时间,媒体在相应的时间展示广告。
不过现在我们提起新浪就想到微博,提起搜狐想到的是搜狗,提起网易想起的是游戏……2000年上市的三家门户网站,后来的主业都与门户网站无关。B2B平台广告提起B2B,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阿里巴巴。但最早做B2B的是慧聪网,慧聪风光上市的时候,阿里巴巴才开始组建而已。
搜索引擎广告
伴随着国外雅虎、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发展,互联网广告也开始有了第一次革命性变化。
三大门户网站上市的2000年那年,谷歌推出了搜索广告adwords并在早期按CPM计费(2年后也推出了adsense以及CPC计费方式)。随后,国内的百度、360、搜狗等搜索引擎异军突起。
搜索引擎对流量进行了精细划分,广告主可以根据需求购买流量。比如二手车行业的广告主,可以通过锁定“二手车”相关关键词,并以实时竞价的形式抢占靠前排名,获得精准曝光和流量。从搜索引擎广告这个阶段开始,精准流量的概念迅速发展。
社交媒体广告
从2007年以前以论坛形式存在的天涯论坛、猫扑、西祠胡同、百度贴吧,到后来娱乐化的人人网、开心网等网站兴起,再到新浪微博、腾讯微博等微信息平台崛起,社交媒体广告广告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形式也随之出现。
最早期的社交媒体媒体广告往往以kol营销和信息流广告这两种主要形式出现,广告主通过与大v的内容合作进行品牌信息植入,通过搜索引擎时代发展起来的精准投放技术,获得海量曝光,但流量变现能力尚未体现。
只不过,这个时期能够给广告主们提供规模化广告投放的公司并不多,社交广告的价值也尚未被全面发掘